第118节
作者:素昧平生v      更新:2023-03-14 14:18      字数:3682
  她等待这一天,不知等了多久。叶青水在信里提到了“分田到户”这件事,还提醒叶小叔跟村委打个招呼,问问能不能把山头承包下来给个人搞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她写信给了钱向东提醒他改革开放这件事,买卖商品自由了,他再也不用守着红旗县那一亩二分地卖鸡蛋了,叶青水还建议他到羊城碰碰运气。
  写完信之后的叶青水,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她回到家后,抱着儿子挨个亲了两。她找到跟张红英说:“英姐,我打算开了腊肠厂,你还有认识的姐妹吗?我要找两个手脚勤快、踏实能吃苦的。”
  张红英听到她要开工厂,吓得魂都散了。
  “青水呀,咱普通老百姓咋能开工厂呢?工厂得是单位、是集体才能开的呀。”
  叶青水把报纸掏了出来,给张红英看。配着叶青水详细的解读,报纸上粗浅的文字,即便是小学文化的张红英也能看得懂,她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几遍,不可思议地揉了揉眼睛。
  “这下还真能开呀?”
  叶青水用力地点了点头。
  “你只管去找人手,工资待遇不会亏了她们。”
  工厂听起来特别神奇,高大上,但是等张红英找到两个帮手,叶青水带她们到“工厂”巡视一遍后,张红英都要笑喷了。
  这就是个小平房!
  叶青水毫无芥蒂地耸了耸肩,“胖子不能一口吃成,等咱有钱了,肯定得买一条生产流水线回来。再盖一个阔气的工厂。”
  在叶青水绵绵不绝的构想中,张红英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厂房后边还有员工福利房、图书馆、托儿所、小学?青水呀青水,你可想得太远了,先把刀买齐了再说吧!”
  张红英听起来跟做梦似的,就他们在军属大院分到的那一室一厅的小房子还是丈夫洒热血挣出来的,现在能给工人分得了住房的都是有名气的大厂子,还得是熬到了一定年龄的。
  普通人想分房子?做梦!
  叶青水不觉得这有什么难实现的,现在不可能分得出房子,不代表以后不能。就之前畏畏缩缩地靠手艺挣点钱,每个月都能达到三四百块的收入。
  现在壮起胆子挣钱,跟着政策走,还愁没有房子?
  叶青水掏出了钱,淡定地配齐了刀具。“腊肠厂”的配件齐活了,明天去办好手续就能光明正大地卖腊肠了。
  第107章
  张红英找来了两个帮手,虽然说她是给叶青水找帮手,但也是叶青水卖人情给她。
  在叶青水这儿干活,每个月的工资有保障,张红英帮忙干了大半年,家里焕然一新,连家具都换了套新的。张红英要想找两个吃苦耐劳的人,闭着眼都能找得着。
  很快,叶青水看到了两个新的帮工,其中一个叫梁金,年纪四十上下,包着头巾、收拾得干干净净。她的丈夫跟张红英的丈夫是同事。
  另外一个是十七八的姑娘,嘴巴跟抹了油似的,名叫赵小玲。
  谢奶奶从叶妈那儿得知孙媳妇要开“厂子”,也吓了一跳。
  叶青水为了办厂子的各种手续,跑了好几天。
  谢奶奶戳着她的额头,咕哝道:
  “难怪辰辰和光光这阵子委屈巴巴的,小脸都瘦了,原来是你这个当妈忙得脚不沾地。你想办厂子是件好事,不过也得注意学习。”
  谢奶奶问清了情况之后,给叶青水介绍了一个老朋友。
  谢奶奶的老朋友正好是干这个的,仅仅三天叶青水的各类执照、手续全都办齐了。
  叶青水把它命名为“辰光香肠厂”。
  张红英琢磨着这个名字,“辰辰和光光的名字拿来取名,听起来倒是挺气派的。”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把腊肠卖出去。
  以前在军属大院里是靠口碑拉来的客源,现在放开膀子干了,每天做那么多腊肠能卖得出去?
  销路这点,叶青水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开厂子之后,叶青水并没有急着让人做香肠,而是把三个员工集到一块,细化分工。
  原本那一套做腊肠的方法,叶青水也丢弃不用了。
  她重新教了一套方法,原本简单的十几个步骤的做法,升级成三十多个步骤、每一步都分得仔仔细细,力求味道更好、质量更有保证。
  这样做出来的叫辰光香肠。
  别说熟练工张红英,就算是金姐和赵小玲都被折腾得够呛。
  一个星期后,“辰光”开始做香肠,生产出了三百斤。叶青水跟张红英拿了一部分到大学门口零售。
  大学生消息灵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没过多久,学校外边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小摊子。
  个体户来摆摊子,倒没啥好埋汰的。堂堂一个大学生来摆摊子,就有些新奇了。
  香肠摊子便摆在了京大的门口,叶青水的舍友们碰到了这个小摊子都惊呆了。
  饶是贫穷如来自农村的潘丽娟,也掏出了节省下来的十块钱买了香肠。余诗、任盈盈也围在摊子前,买了好几袋。
  “青水,你加油,尽管干!”潘丽娟说。
  要是赚不到生活费,叶青水会不会辍学回家务农?越往下深想,潘丽娟甚至都准备掏出下个月的生活费,拿来支援舍友。
  在潘丽娟眼里,叶青水此时俨然已经成了挣不到钱就要回乡下种田的可怜女学生。
  余诗看着叶青水的目光都有些复杂了。
  叶青水有些哭笑不得,她摆摆手把钱推了回去,爽快地说:“哪里能要你们的钱,你们拿回去让食堂帮忙蒸了泡饭吃,很香的。”
  “不行,我们不能白要你的东西。要不这样,今天也没有课,我们帮你一起卖。”任盈盈说。
  地主家的小孙女虽然穷嗖嗖的,但也是有几分尊严的。
  三三两两门口路过的同学,有的认出了叶青水也打了个招呼。
  不到半天,两百斤的香肠竟然卖得差不多了。
  这年头大学生口袋里也没几个钱,物资生活丰富不起来,京都烤鸭、高档酒楼的大鱼大肉吃不起,但是用来泡饭的腊肠还是吃得起的,经济又实惠。
  张红英瞠目结舌地看着潘丽娟几个女孩子围在摊前,久久不走。甚至还帮叶青水吆喝起来。
  她偷偷地问叶青水,语气有着无法掩饰的惊愕:“青水,你咋认得他们啊?”
  潘丽娟说:“青水是我同学,多亏嫂子照顾她。”
  张红英这下头都涨了。
  叶青水竟然是京大的学生?
  怎么她没有听说过,净是听到大院里的人埋汰叶青水是从乡下来的,没文化、没见过世面眼皮子也浅。
  京大的学生都没文化,还有谁才有文化?
  张红英面皮薄,丈夫在部队里大小也是个排长,她在大学门口摆摊子的时候畏畏缩缩、放不开手脚。再看一眼叶青水,叶青水自信地跟客人推销,讨价还价起来利索干脆,可比张红英豁得出多了。
  张红英震惊得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就是京大的学生?
  叶青水看着剩下不多了,便跟张红英收起了摊子。
  叶青水回到厂子里拿了剩下的香肠,挨家挨户地到首都的每一家供销社推销辰光的腊肠。
  供销社的售货员哪里瞧得上这点土货?
  面对叶青水的推销,爱理不理,眼风都不带甩一个。
  叶青水面上笑意不减,不卑不亢地说:“卖不卖得出去都不要紧,给我一个位置就好。也不要你的钱对不对?”
  她把腊肠放下就走,每一家供销社放了大约十斤的腊肠。
  叶青水为了这个小厂子忙活了大半个月,累得脸蛋都瘦了一圈儿。
  谢庭玉心疼极了,摸着媳妇的脸蛋,亲了亲她的额头。
  “水儿累坏了吧,我给你揉揉肩膀。”
  叶青水刚想摇摇头,说:“不累。”
  但是男人按摩得确实舒服,浑身的骨头跟酥了似的。
  按着按着,谢庭玉眼神暗得能滴下水,按摩完了便把媳妇一搂,抱在怀里自力更生、过上了缴公粮的生活。
  *
  叶青水准备要给各个供销社连续送了一周的香肠,给供销社送香肠是收不到钱,白送的。
  叶妈听到了都要疯掉了。
  她算了算一家供销社十斤,十家供销社就是一百斤,一周算下来至少白送了七百斤。当初村里送了叶家一头两百斤的大肥猪,叶妈都受宠若惊得不敢接。
  女儿这次倒是直接白贴了差不多四头大肥猪!
  叶妈要是心里脆弱点,能直接翻白眼晕倒了。她这辈子恐怕都没吃过一百斤的猪肉。
  叶青水掰碎跟叶妈解释道:“现在跟以往不同了,以前不能做生意,做点买卖都恨不得藏着掖着不让人知道,现在做生意就要想尽方法让别人知道你卖的东西。”
  “能把名气打响亮了,不愁挣不到钱。”
  她跟叶妈算了一笔账,“辰光”这一周每天生产300斤香肠,零售卖掉200斤,剩下的100斤拿去供销社扩宽名气。
  零售价是两块钱一斤,猪肉每斤八毛钱,香肠制作成本是九毛。零售的香肠都卖光了,虽然送了一百斤香肠,但一来二去成本基本覆盖完全,还有得赚。
  “所以是不亏的,还有一点赚头,辛苦是辛苦了点,但也值得。”
  如今城里的居民要是想添购食物,基本的选择都是供销社。供销社虽然接地气,但是架不住它涵盖面广呀。叶青水倒是想到电视台打广告,但是她兜里的钱不允许。
  叶青水的香肠也不是白给的,每个客人送半斤,每天送二十份送完为止。
  为了拿到免费的半斤香肠,必须得早早排队。有些甚至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排了,国人贪便宜,排了几天队还是没买到香肠的那些人,活动结束了心里郁郁难平,忿忿不平下,于是掏钱买了一斤来吃。
  这个放在后世,有个大名鼎鼎的名称,叫“饥饿营销”。
  只要有一个人买,先前白送的二十份就是赚的。至于白领了香肠的人呢?对于自家生产的香肠的质量,叶青水还是比较相信的。叶青水在摆摊的时候做过统计,回头率至少有30%。
  叶妈听得头昏脑涨,原本气呼呼的直想敲女儿的脑袋,企图把她脑袋里的水都倒出来。
  没想到反倒被叶青水这一套歪理给说服了。
  叶青水笑眯眯地说:“阿娘,我要准备期末考试了,您帮我去看看香肠厂呗?”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