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水吧夸自己,编剧座谈会
作者:骑龙攀天      更新:2023-03-15 03:46      字数:2523
  “李南池吧”这个同名吧是自己京城粉丝后援群建立起来的,除了这个贴吧外,还有一些“水池吧”、“池大吧”等衍生吧,不过没有同名吧那么有活跃度。
  每天这个同名吧里面,进来水吧打卡的平均就有五十万之多。
  李南池换了一个叫做“不会真有人以为我叫李南池吧”的长号马甲,登入这个同名群,吧里面,最新的热帖就是《论李导的演员修养》的节选。
  跟帖评论的人不少,李南池翻看了一下之后,然后打开文档,揉了揉脸压制了一下羞耻心,起名“最正经抗战剧主角标杆诞生了!”
  看着这个名字,忽然觉得“标杆”还差点意思。
  于是,李南池又在前面加了“史上”两个字,变成了:《史上最正经抗战剧主角标杆诞生了》
  【看完《地道战》后我有话要说,在这个看脸的世界,男星成功出道首先要过颜值关,当然一些个例除外,个例不具备普遍性。
  那么,其实《论李导的演员修养》这篇文章中,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点:李南池的颜值不香么?能演得一身正气,首先长相就得合格不是?那么,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李南池好帅的!
  除了帅,其次就是看气质。
  李南池在两部电影中所展现的主角气质是勇敢、正气、磊落......总之,李南池饰演角色闪光点是一切代表正义的,他饰演的英雄形象是成功的。
  所以,以后抗战剧要成功,怎么办?首要的选角就要向池大看齐,李南池成功塑造的两个抗战主角形象,就给往后抗战剧树立了一个选角标杆......】
  这个评论码字过程,李南池是一气呵成的。
  等刚才这股子自夸的心气儿一过,睁眼从头到尾一看,草,写的啥玩意儿,看不下去了。
  眼睛一捂,李南池点击了“发表”按钮。
  随着这篇帖子发表出去后,同名吧里面一股“邪风”开始吹起。
  本来的同名吧,因为偶像李南池在现实中比较低调,没有商演、也没有节目,所以吧内粉丝谈论的都是池大拍摄的电影、画的漫画、写的歌啊之类的东西。就算是谈论自家偶像本身,还是挺含蓄的。
  像《史上最正经抗战剧主角标杆诞生了》这样,直接脸皮厚着直吹李南池脸帅气质好的,还是头一遭。
  “你在干什么?笑得跟偷了鸡一样。”姜苗苗从外面拿了一个u盘走了进来。
  “没什么,我看了看网上的电影评论。”自己吹嘘自己、自建夸夸楼这件事是不能说的,不然形象管理全毁。
  “别合上电脑了,刚送来的三毛动画u盘,这是按照你要求,修缮过后的。”
  李南池接过u盘插上,点了开来,这是加上了配音和背景音的。
  动画以记忆中的06央视动画为制作基准,但内容并不一致。06央视动画版直接是从三毛进城后找爸爸的漫画情节改编过来的。而李南池制作的动画是从农村开始到城市,再到参军后种种,从前到后的全景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大工程,所以他让红星厂的动画制作组分成一季一季的慢慢做,一季二十五集。
  看完之后,李南池说,“挺好,过两天有时间我去弄一个三毛的主题曲出来。”
  姜苗苗往旁边一倚,“就是觉得这样的动画太过悲情,制作组的几个女孩子自己都看哭了,三毛的命运也太苦了。漫画连载结束的时候,很多漫迷留言要我给三毛补一个好归宿。要不再制作动画的时候,最后给三毛一个温暖的居所吧?”
  “悲情才深刻,三毛的故事反应的是抗战后解放前的社会底层儿童现实,不改是对历史的尊重。”
  “行行行,我说不过你。还有一件事儿,红星厂收到了一份邀请,京城编剧工会后天要召开一个座谈会,举办地就在文学院报告厅,想邀请你给一些年轻编剧讲讲心得。”
  李南池眉头一挑,“那不就是我的专场座谈会么?”
  “嗯,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你要去,我让公司那边给回复。”
  “去,母校邀请,这能不去么?对了,公司的新地方物色得怎么样了?”
  “三环内要找百亩的地方,有些困难,我们还在物色中。”
  ......
  十月四号,黄金周的第四天。
  校文学院报告厅,京城编剧座谈会上。
  年轻的面孔一大堆,院里的学生就占了一大半。
  真要让一群中年编辑坐下来听自己这个绒毛小伙侃侃而谈,估计人家也不愿意。这样也好,年轻面孔多,座谈会的气氛也没那么严肃,大家有什么问什么。
  一个年轻编剧就站起来问: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你的剧本是基于地方抗战故事的创作,但在台词设计中却没有用方言,对此,李导你对剧本方言化有什么看法?”
  年轻编剧有此问,是因为今年收拾平均收视率有1.9的两部挺火电视剧,都是京片儿口味,这带起了对剧本方言化的一些讨论。
  前段时间,李南池也看到了一些文艺周刊上关于剧本方言化的讨论,此刻捏起话筒就谈起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国家纵横辽阔,隔山不同音的现象很普遍,在以前,一条浩荡长江,直接划出了南北剧之分,两边的剧风格很大,各自不对味儿。后面普通话在影视创作中大行其道,才将这种阻隔给慢慢抹掉。
  你说的今年这两部京片儿台词口味的电视剧播得挺火,于是就出现了不少方言化的剧,其中以东北嘎啦子味儿最活跃,
  但我不认为这会成为一种潮流,而且我们剧本初创者没必要在这上面过分投入精力,口音的问题在剧本创作中过分注重的话,那么无疑就是自己为剧的受众制造了人为隔阂。
  就拿我自己举例,我的两部作品,《地雷战》发生在胶东海阳,《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冉庄,都是真实反映那个峥嵘时代的土著军民抗战故事,但编写台词以及后期录音的时候,我全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因为这样,底下的观众在观影时就毫无理解上的压力。
  那么,这种超脱地域束缚的台词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就举一个最新的例子。
  正在播映的《大浪淘沙》这部电影关注的是改革开放后秦家村的村民大规模下海的故事,故事是以小见大、现实立意也很深,可是为什么现在网上出现的评论两级分化?一部分声音认为很专业,另一部分声音却认为其有些晦涩。
  就是因为故事以秦家村为主体,人物对话出现了大量的方言,而且有的方言是要反应剧情点的,这不是无疑加大观众理解难度了么?
  所以,适量的加一点当地语言文化是可以的,还可以增加言语的诙谐性,但过犹不及,除非是想走曲高和寡的路子。我认为,目前的编剧创作,是没有必要再这方面过分关注的。”
  稀里哗啦的说了一堆,李南池喝了一口水,发现自己越来越能侃了。
  座谈会后,李南池说的这些话,就被刊登了出去。
  这些关于剧本方言化的谈话,随之引起了一些剧作圈的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