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味不对啊!
作者:
水鬼游魂 更新:2023-03-16 14:19 字数:2600
《千字文》背诵对于边子白来说,还真不成问题。
可《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成书。距离战国后七八百年。少不了一些战国时期不合时宜的文字出现,不如说‘赵魏困横’、‘起翦颇牧,用军最精’、‘九州禹迹,百郡秦并’这样的句子,多半是在《千字文》后半部分出现。
当时为什么边子白会将《千字文》前半部分誊写了下来,转而送给仲叔牙,后半部分却迟迟没有动笔?
这可不仅仅是写字累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千字文》中有着太多的典故,并不适合出现。
就比如说‘赵魏困横’吧。
这四个字是说赵国和魏国受困于张仪的连横之术,可张仪都还没生出来呢?让他哪里去秦国求官,然后周旋在列国之中?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改。
而且这种坑实在提多了,尤其到了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历史的部分,几乎都是这样的困扰。边子白冥思苦想好几天,改了又改,只能将这些关于历史的语句都改了。比如说‘赵魏困横’,就改成‘赵产良驹,魏有安邑’、‘稻米楚熟、刀伐齐铁’……
好好的一本《千字文》的历史部分,被边子白硬生生的改成了一部专门介绍各地土特产的采购指南。
可他有什么办法?
战国时期的历史,能说的很多,但是说出来楚国人高兴了,齐国人就要恼火了;齐国人开心了,赵国就要拍桌子……反正都是狗咬狗的腌臜事,说出来大家都不高兴,还不如不说的好。
官舍内,大字不认识几个的仲叔牙得意地摇头晃脑,他家里是靠着武士才获得贵族身份,还是那种很低的贵族,士一级的那种。
读书认字是少不了的,可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传,就只能在别处求学。不同于公卿世家,大夫封君家族对子弟的严苛。本来就是靠着武力获得‘士’身份的仲叔家族,对于读书浪费钱是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在自己家的孩子笨的惊天动地的时候,更是果断,会写名字就差不多了,家里八辈子干的都是刀口舔血的买卖,根本就出不了读书人。
可话说回来,这个时代求学真的是难。别看孔夫子不选择弟子,想要听他讲学,谁都可以。可问题是他老人家不负责蒙学,认字的事他老人家不管。
不识字,去听孔老夫讲学,这不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找不痛快吗?
如果有一天孔夫子饿的前胸贴后背,倒霉催的车子的大轴还坏在了路边,坐在田埂上,围着一群学生,然后孔老夫子有气无力地说了一句酸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
孔夫子门下的学生听了这句话,如同置身于深谷幽兰,品味出一种高洁的君子信念。可要是田埂边上劳作的农夫呢?
恐怕咧开嘴笑话孔老夫子:“饿的脸都白了,还冒酸水,该!”
这就是差别,也是很多底层年轻人想要求学,却无法入门的真正原因。能够教授蒙学的老师,水平太低,恐怕自己识字都不多,更不要说教学质量了。有名望的名师教授的不是文字,而是思想,求学的门槛高到了天际。真正的大家族大贵族,自然不会缺少家学渊源,从这些家族出来的子弟,才是哪些名师们目标弟子。因为只有大家族的族学才有一套完整的蒙学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族出来的子弟能够获得更多的出头机会。
从内心深处,仲叔牙对读书人有种发自内心的敬畏。
就像是他曾经在宫门口听到一个大夫呵斥公正的对话。起因就是那个小小的宫正禁卫小军官对公卿大夫车马的羡慕,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
比如说:某立志终有一天获得高官厚禄。却引来哪位大夫的质问:
“知礼乎?”
“如乐乎?”
一连两个问题,让那个小军官哑口无言。《礼》这本书都是公卿大夫家族的标配,肯定有。但是低级的武士恐怕就连见都没有见过。《乐》是至高礼仪,从祭天地、君王、先祖,都有一套非常严密的制度。
当时哪个质问的大夫在看到小军官一脸的窘境之后,傲然道:“不知《礼》,何以立庙堂之上;不知《乐》,何以知尊卑?可怜!可怜!可悲!可悲!”
一段话说的当时那个小军官面红耳赤,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宫门上。这个当年被羞辱的小军官就是仲叔牙。
如今,家无片字的仲叔牙拥有了人生中第一部简牍,上面的内容也让他熟读于心。虽然这本书介绍的不是高阶级贵族在意的《礼》、《乐》、《谋略》和《兵法》,但是对他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美妙的开始,就足够了。
每当,仲叔牙想到自己家也有了家学传承,心头就火热一片,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他这辈子恐怕没有什么指望了,但如果拥有了家学传承,将来未必仲叔家就不能出将入相。这世上最难跨越的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
以后他家里的弟子,出门可以做一个真正的士子,走上求学之路了。
不用像他这样,求学两年,连字都认不了几个。
两个小时之后,边子白拿着一份他修改过的千字文下半部分,坐上了官舍的主位,开始朗诵起来。
……
‘赵产良驹,魏有安邑’
‘稻米楚熟、刀伐齐铁’
其他人还好说,公孙鞅正在喝水,却被边子白的一通胡编乱造呛得差点背过气去。南卓等人也愣住了,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不解的看着边子白。
边子白停了下来,眼神询问公孙鞅,后者很厚道的捂着嘴巴,衣袂挡住了涨成通红的脸。可南卓忍不住了,他有种错觉,之前的上半卷《千字文》如同琼浆玉液,回味无穷。可下半卷呢?犹如一碗烧焦的黍米饭,沙子般的口感,还苦涩无比。
边子白当然知道自己的水平,比《千字文》的原作者可就差得远了。根本就没办法写出四平八稳,还能回味无穷的文章。更何况,《千字文》这样的文章,肯定是改之又改,修之又修。断然没有一气呵成的可能。这要翻阅多少典籍,查阅多少书籍,才能写完整从三皇五帝到两汉魏晋的几千年?
最让他头痛的是,这将近百字的历史之中,很多都是战国中后期,乃至秦汉魏晋的典故。让他改,都没办法修改。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改成各国的土特产,风土风貌,名山大川之类的内容,反正出门游学也用得上。不算糊弄人。
他要是真准备糊弄人,干脆用《报菜名》充当《三字经》的替代品,作为蒙学儿童的启蒙读物,也未尝不可。反正都是识字而已,都一样。别以为菜谱就不常用,没办法作为启蒙读物的教材。真要是大张旗鼓的推广,只要是个蒙童之中,有六七个学的是《报菜名》,那么可以想象,《三字经》必然要凉。
更可怕的是,这几千年的历史,竟然被浓缩在短短不到一百字之中,边子白心说:“自己可办不到周兴嗣这等水平,反正……凑合听吧!”
还遇到个不开眼的,仲叔牙如痴如醉,宛若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赞叹道:“大令的才学真让我等汗颜,如大河滚滚无穷无尽!”
南卓脸色绿油油的,他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