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263节
作者:
西风紧 更新:2023-03-22 09:28 字数:5662
杨士良急忙道:“陛下圣明。”
郭绍指着后面一道上锁的门:“里面是什么?”
杨士良道:“是间屋子,存放一些比较重要的旧档。陛下想看的时候,可以翻阅。”
“打开。”郭绍下令道。
不多时,他便跟着杨士良进了这屋子。连窗户都没有的屋子,只有一道门,墙边放着一些木头格子,格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卷宗;屋子中间有一张桌案,一条腰圆凳。
“这地方好。”郭绍在凳子上坐下来,比划着墙壁上的位置,“上面贴几张大的白纸,再裁一些三指宽的白纸过来,拿浆糊笔墨。”
杨士良一句不问,立刻应答道:“奴家马上准备好。”
于是过了一阵子,郭绍重新开始了贴纸条的干法。他先把禁军分作两片,殿前司、侍卫马步司。然后从殿前司都指挥使李处耘开始,以上下金字塔的形式开始贴纸条。
除此之外,枢密院、政事堂的名单也分类贴上去;还有外镇节度使的名单……这些都不全,因为郭绍自己也搞不全文臣、节度使等具体有哪些。
连禁军的武将他也记不清的,殿前司虎贲军熟悉点,军都虞候以上武将能记住;侍卫司军一级的人名都记不住。
郭绍又对杨士良道:“找人去枢密院、政事堂传旨,我要全国五品以上文武的官职和名单。”
他能记住的人不多,但记住的都是掌握要害权力的人,特别是有关军事武力的那些人,本来他就是武将出身。因此名单没取来前,也并不影响郭绍整理思路。
外面前来上直的文官都到了,郭绍开着门,能看到他们进来。大多都是不认识的人,似乎有政事堂、枢密院和翰林院等各官署派的人。
那些官儿一来就忙活起来,都正襟危坐写写算算的。郭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奏疏都送走了、现在也不用发圣旨,但那些人照样可以忙得一刻不停,至少看起来很忙。
……登基大典之前,郭绍觉得最重要的事是怎么给臣子们封官封爵;这才是实质的,因为每个皇帝登基、都会在名义上让人们觉得官位是新君的赏赐。除此之外,什么年号、礼仪都不是最要紧……甚至柴荣和柴宗训两位皇帝登基都没改年号,一直凑合着以前的用;柴荣于显德元年登基,但显德是太祖改的,否则柴荣应该是第二年才开始使用新的年号。
按照柴宗训登基时的规则,很多地方节度使得换个地方,改个军镇。目的可能有二,第一是检验地方节帅的忠诚度,愿意听从新圣旨的人,就表示认可了新君;第二,新的职位是新君给的,那么他们就在名义上受了君主的恩惠。
郭绍看着墙上的纸条琢磨了一阵,翻开自己的本子,写下了最关键的两件事。
中央最关键的是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是不是要继续人当;地方上最关键的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处置。
殿前都点检……郭绍真还有点犹豫,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干这个职位篡位,自己也是从这个职位登基。在武夫横行的时代,殿前都点检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这最后的一步很难,要是柴荣没病死、皇城里呆着的不是个小孩,无论赵匡胤还是郭绍,再干一二十年殿前都点检不一定敢走最后一步、也没丰满羽翼的机会。
(殿前都点检在几年前都没有的职位,是最近这几年才设立的,以前最高级的实权武将是侍卫马步司都指挥使;柴荣整顿殿前司后,殿前司的地位和重要性才超过侍卫马步司。)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李处耘等人有拥立之功,在战场上也有战功,如果不再提一步、反而取消了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一则显得皇帝小气,二则会让他们感觉皇帝有疑心和警惕心……郭绍当然有警惕心,但不想表现出来。对禁军大将封爵是不用的,因为从来没有禁军武将封王封侯的事,给他们王侯爵位就得离开禁军军职;现在郭绍还没打算停止战争,不想外放一些能打又比较忠诚的嫡系武将。
郭绍伸手在脑门上摩挲了好一会儿。
又想:其实就算不设殿前都点检,自己已经称帝离开殿前司了,殿前司最高的武将就是都指挥使。只不过是名分不一样,权力和位置根本就差不多。
郭绍沉吟许久,便在纸上写上,殿前都点检李处耘,副都点检史彦超,殿前都指挥使杨彪……写完后又反复权衡思量了一番。他有时候思维很发散,在脑袋里各种臆测、猜测那些武将的心态动机,以及寻思他们能利用的资源,作出选择会面对的风险等等东西。
或许,别人也在这样揣度自己罢?
郭绍暂且决定了此事,又写上李筠的名字。这厮也比较难处置,必须要往后看几步,事先做好怎么应对的准备。
郭绍想让大臣们上书谈谈主张和考虑,自己好参考一下,又想到那密密麻麻没标点的书面语,心道:还是见面了,直接说话交流比较痛快。
第四百九十六章 怯场
郭绍这时才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连周朝的官职制度都没搞清楚,有那些衙门、里面的人都是干嘛的也不知道。这皇帝当得实在有点扯,完全是新手。
他刚刚发现需要把这些职能摸清,是因为在想一些事儿:提拔左攸等人。
有的人怎么栽培提拔,须要郭绍自己安排。因为没有朝臣会进言举荐左攸、黄炳廉,他们自己也出于脸面不会毛遂自荐。
左攸有拥立从龙之功,马上提拔为宰相还稍稍说得过去;但黄炳廉若是被从开封府判官直接调入政事堂干宰相,就会叫人觉得诧异……黄炳廉便是在办赵三郎“奸杀案”时帮助郭绍的官儿,在接触过程中,郭绍觉得此人还算不错,况且本来当时就承诺过要提拔他。
郭绍觉得,先把他们调入政事堂任职一段时间,一来可以积累经验,二来有点资历后升迁过程也要平顺一些。有什么官职可以参与政事堂的日常事务、却不是宰相?郭绍一时间搞不清楚。
……
郭府内园门口。一个宦官掀开帘子说道:“夫人,请上车罢。”
玉莲转头又看了一眼那弯弯的如拱桥般的门楼,弯腰走进了一辆马车。后面还有两辆车,很快便听见马夫吆喝了一声,动身了。
玉莲这辆车上还有个女孩儿,便是董三妹。
董三妹的脸色有点紧张,问道:“玉莲姐,咱们是去皇宫?”
玉莲点点头,好言劝道:“你别害怕,跟着我就行,在人前不要轻易说话。”
董三妹道:“我知道。”
玉莲紧张地坐正了身体,又悄悄观察自己身上有什么疏漏,反正总觉得哪里不对。可能是不习惯穿这样的衣服。坦领衣裳,紫色、蓝色花纹,碎花披帛、衣带;坦领里的胸衣是郭绍几年前送她的金丝料子。身上还戴了几样珠宝首饰……玉莲很不习惯这样的打扮,总觉得别人看了会认为很怪异。
她就在这样忐忑不安中熬了很久,不知怎么进皇宫的。
等外面说“夫人,到地方了”的时候,玉莲才回过神来。手在袖子里都握成了拳头,然后壮起胆子,才招呼董三妹跟她下车。
玉莲紧张得脑子都是晕的,只看到周围好像是个小院一样的地方,什么都没顾上,有种没穿衣服上街一样的尴尬羞怯感受……主要是太不习惯这身打扮了。偏偏那织造行的人说就这样穿合适,其实她自己也觉得在皇宫里肯定不能太素。
一群女子和宦官站在旁边,一齐行礼道:“奴婢等拜见董夫人。”
玉莲想说点什么,但红着脸一句话说不出来,硬着头皮见前面有道门,便往里走。周围的人都弯着腰跟了上来,玉莲想让他们别跟来,可是舌头打了结似的,红着脸愣是说不出话。
这时进来了个宦官,躬身道:“董夫人您请坐下。奴家叫杨士良,不在这儿当差,奴家就是奉旨来接您的;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官家让夫人旁晚一起用膳,侍寝。”
下面的一群人虽然低着头,听罢却悄悄观察玉莲。宦官杨士良指着一个妇人道,“她叫杨执事,在宫里好几年了,年纪稍长懂事儿,专程挑选给夫人的。您先歇一歇,下午杨执事先带夫人去沐浴更衣,然后去万岁殿见官家。”
玉莲“嗯”了一声,终于开口了。
杨士良又道:“这里暂时安排了二十个宫女、四个宦官。都归您管,要是他们犯了错,或者让您不满意,只要没弄出人命,您都可以做主;他们每月的钱、用度也是您做主。夫人初来乍到,可能对这里还不太熟悉,杨执事先帮您管着,以后您熟悉了就可以自行安排;他们的职责就是让夫人过得舒坦。
对了,这里叫凝晖殿,往西过去就是中间的滋德殿,离万岁殿、滋德殿都不远,好地方哩。”
杨执事微微屈膝作了个万福:“见过夫人。”
杨士良稍等了一会儿,便道:“奴家的事儿办妥了,先告辞。”他直起身来,转头对杨执事道:“你们先出去,让夫人静一静,有事儿再叫你们。”
众人道:“喏。”
等人们都出去了,玉莲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和董三妹面面相觑。俩人坐了一会儿,又在房子里走动了一圈,这里横排的几间放都有门相通。时间稍长,她们便把这里都看熟了,又好奇地看四下的一些摆设装饰。但依旧不敢出门,玉莲还是有点尴尬紧张,她虽然作为郭绍的妾室很长时间了,确实极少出门。
下午她便被带去了一处专门的澡堂,同样有点尴尬,因为很多人服侍。而且那些人服侍得非常仔细,还抹了各种不知什么玩意洗了几遍。
好不容易才被送去了万岁殿,一座在台基上非常大的“房子”。终于在一间华贵的屋子里见到了郭绍,玉莲顿时松了一口气,看着郭绍几乎要哭出来。
郭绍只看了她一眼,便挥手示意周围的人回避。
玉莲走上前就看着他道:“阿郎!”
郭绍看了她一眼道:“这地方我也是昨天才来……我看你挺紧张。”
玉莲道:“全部的人都不认识,我也不懂这里的事……”
郭绍哈哈笑道:“管他们干什么?你还真是好笑,皇帝都不怕,怕宦官宫女!江山我都打下来了,所有东西都是咱们的!这里所有人都指靠着我给赏赐哩。他们得怕你、靠着你,想想是不是那么回事?”
玉莲看着他,心里踏实多了,点点头道:“还有就是我穿这身衣服,不太习惯。可是太素了,又怕丢阿郎的脸面。”
郭绍好言道:“穿什么不要紧,你得自信。来,把背直起来,抬头。你那么漂亮,现在又有身份了,有啥比不上别人的?记住自信,就算有什么疏漏,表现得自然大方,就不是问题了;又没人敢指责你。”
“阿郎你真好,当了皇帝还没变。”玉莲动容道,“还在这种小事上关心我。”
郭绍笑而不语。
玉莲又轻声道:“月娥姐也和我一起来的,但没和我在一个地方。”
郭绍沉吟道:“你试过和她一起侍寝,会觉得不好吧?”
玉莲一改刚才的拘谨,小声道:“当然不会好,你不注意对俩人稍微有点差别,其中一人就会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漂亮、哪里不如人家好,会妒忌、会伤心……要是没在一块儿,那便眼不见心不烦了。”
第四百九十七章 李筠
一大早郭绍照常来到金祥殿御书房,此时距登基大典只有三日。他对杨士良道:“各官署点卯时,就去传话,叫王朴、魏仁溥、王溥、李处耘过来见面。”
他等待的时候,继续整理分析文武升迁改任的名单。不多久,外厅里那些上值的官儿也来了,并且再度送来了一叠奏章。郭绍不想看奏章,便让它们堆在那里。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四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郭绍起初两天还装模作样顾点皇帝的礼仪,但很快他的新鲜感就降低了,这种私下召见的场合,他径直说道:“起来,都进来说话。”
几个人纷纷道:“谢陛下恩。”
里面书房以前拉着道帘子,一般外臣也不能进来,因为当时执政的是个女人。但现在已不相同。郭绍在椅子上坐下,又叫宦官搬凳子进来,叫大伙儿也坐下说话。
王朴等人顿时受宠若惊,坐得姿势也非常拘谨,他们的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角。但不久之前,大家商量事儿都是坐在一起的。
郭绍开口便道:“两件事,第一件是怎么对待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王使君(王朴)主持文武的封赏名单,尽快呈送上来让我看看。”
二人分别拱手应答。郭绍此时已几乎恢复了在军中的习惯,说话做事比较利索……正道是,一个人能演戏一天两天,一直演就不容易。
李处耘开口道:“李筠此人,不似有归顺之心。可召他回京,他定有猜忌恐慌之心,必然抗旨起兵。臣愿为陛下前驱,带兵趁势攻灭,将其连根拔起!”
王朴道:“不可。”
郭绍转头看向王朴,想听听他的见解。
王朴正色道:“将军所言,李筠难服,老夫赞同。但他不一定会起兵谋逆,非不愿、乃不敢,他的处境若鸟惊弓,又心里犹豫徘徊。原本有可能避免的兵戈,若是朝廷逼他,那点争取的机会都没有了。”
王溥也道:“王枢密使所言无不道理,那李筠是太祖提拔起来的大将,本是大周之臣,多年抵御北汉守国门也是有功的。若朝廷咄咄逼人,就稍显寡恩,不利当朝威名。”
李处耘皱眉道:“话虽如此,但这种人,留着本就是隐患,迟早要除掉!官家登基,正好拿他祭旗,以儆效尤!”
“李将军所言极是,若是别人还可能萌生退意,可李筠此人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迟早会覆灭。”王朴点头道,又话锋一转,“不过,宜迟不宜早。一旦开战,禁军当然胜算很大,可是将士出征,一场大战下来,军需、赏钱可不是小数;再者,李筠的昭义军常年抵御北汉,手下有精兵强将,打起来不会很轻松,得损耗咱们禁军精锐。急着粗暴解决,朝廷的代价也不小;既然尚有机会用别的办法,又是内战,为何不争取一下机会?”
王朴继续道:“陛下新登大位,照先例,应该让一些节度使移镇;乘此机会让他和别的节度使一样移镇,也是合乎常理规矩的做法,他没有什么话说。咱们对付他的第一步就可以这样尝试。
他本来就犹豫徘徊,这样的做法便能让他麻痹、心存侥幸。因为地方节度使移镇可以带走幕僚、稗将以及一些最亲信的人马,李筠会觉得他的要紧实力尚无损失,也会有新的地盘;不能不多加考虑。禁军实力强大,他此时机会其实很小,起兵谋反风险很大……这世上没人活腻了,急着去送死。老夫猜李筠会乖乖奉旨移镇。”
李处耘也有点被说服了的样子,下意识微微点头,却未吭声。作为一个高位者,不能轻易改变自己最初的主张。
王朴道:“一旦李筠移镇,实力便有所下降了,离开了经营了好几年的熟悉地盘,也会损失一大部分熟悉他的人马。以后朝廷再慢慢削他的权……老夫以为地方节镇权力仍旧过大,将来应该设立转运使,收回节度使的财权。那时候在大部分地方施行,李筠也不能例外,他便被再度削弱。
然后陛下就可以偶尔以嘉奖升迁的法子,调走李筠身边的重要大将。如此层层剥丝,最好的结果可能是完全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李筠拿下;就算他后来要负隅顽抗,实力也弱了太多,朝廷的代价更小了。”
李处耘听罢捋了一把大胡子,说道:“王使君虽掌军务,到底是文官,肠子就是比咱们弯。”
郭绍听罢善意地笑了一声,几个也跟着陪笑起来。
王朴冷笑道:“本朝的仗还没打完,节省一些国力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