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408节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3-04-28 21:58      字数:7335
  阎行理解孙策的难处,接受了孙策的安排,随即将韩银的人马编入亲卫营,开始大张旗鼓地整合训练。在大婚前的各种仪式中,韩银率领的一千骑更是以仪仗队的形势多次出现,亮出了韩家的旗号,大造声势。
  一时间,韩遂派千骑增援孙策的消息不径而走。一千骑也许起不到决定作用,但其中象征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尤其是韩银,作为韩遂的独子,他出现在孙策麾下也就意味着韩遂对孙策无保留的支持,这对各方势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
  ……
  盱眙,磨盘山。
  刘和坐在山坡上,敞着怀,喝着桑椹酒,看着天边如血残阳,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他抬起手,揉着酸胀的眉心,闭上眼睛,却依然觉得眼前血红一片。
  不祥之兆啊。刘和心里暗自叹息。他这两天眼皮跳得厉害,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想来想去,他越想越后悔,当初不该答应袁绍的要求,率骑兵突袭豫州。现在孙策没有崩溃,他却陷入了困境,面对孙策和陶谦的夹击,他没有一天能睡得安稳,总觉得下一刻就会兵临城下。
  下邳、广陵无险可守,唯一可用的就是几座城,但无援不守,没有援兵,几座城是无法坚守的。他盼着秋后袁绍的反攻,又担心袁绍不能反攻。袁绍如果反攻,他可以起到策应的作用。袁绍不反攻,他就会面临陶谦的反击。就算孙策可以暂时放过他,陶谦也不会容忍他留在身后。
  怎么办?刘和愁肠百结,伸手去取酒杯,打算再喝一杯消消愁。他摸了个空,再摸,还是什么也没摸着。他诧异地睁开眼睛,却看到荀谌站在一旁,手里拿的正是他的酒杯。
  荀谌低着头,看着杯中的残酒。“听说孙策的亲卫骑督阎行正在大婚,大宴宾客,一定有不少好酒,将军有没有兴趣去凑个热闹?”
  刘和苦笑一声:“这不合适吧,人家办喜事,我们去杀人?”
  “我没有说去杀人。”荀谌在刘和对面坐了下来。“我是说去祝贺。将军,坐在这儿独饮解不了愁,平舆反倒有可能。”
  刘和坐了起来,身体向前微躬。“友若,你有什么计划,说来听听。”
  “阎行不过是一个骑督,孙策为他的婚事大张旗鼓,为何?”
  刘和思索片刻,若有所思。“虚张声势?”
  “没错。任城之战后,孙策虽胜,却也是惨胜,尤其是骑兵损失甚大。他向韩遂、马腾买马,盟主不会坐视其成,一定会让人到关中活动,抬高马价,甚至阻断孙策购马的途径。孙策要付出比往常更大的代价才能得到足够的马匹。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购马会占用更多的财赋,让他捉襟见肘。”
  “满宠奉命搜刮世家,还不够用?”刘和苦笑道。想起这件事,他就后悔。他们侵袭豫州,让支持袁绍的豫州世家被孙策抓住了把柄,现在孙策派满宠这个酷吏巡视豫州,那些世家只能仓惶出逃,有不少人就逃到了下邳。虽说带来了不少细软和粮食,但土地、宅院却成了孙策的战利品。
  “十万之师,一日千金,又岂是那点收获能弥补的。孙策要抑制土地兼并,耕地良田不能转让,能卖的只有宅院,急切之间,哪有那么多买主。”
  刘和点点头,觉得荀谌分析得有理,孙策手头紧应该是实情。尤其是粮食,关中大旱,粮食歉收,天子求援的诏书甚至送到了徐州,孙策肯定也在求援之列,韩遂、马腾很可能会要求孙策以粮食交换战马。对孙策来说,现在再多的工坊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秋后与袁绍决战对他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能不打,再拖一年半载,他就能缓过这口气来,胜算会更大。
  “我们去祝贺,合适吗?”
  “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荀谌漫不经心。“盟主需要令尊的战马支援,只要不过份,他不会计较将军。袁谭被俘,我们也可以借着探视袁谭的名义去,私下里和孙策接触。”他看看刘和。“如果我猜得不错,陶谦一定会派人祝贺,如果使者是王景兴,那就再好不过了。”
  刘和心中一动,嘴角挑起一丝笑意。荀谌果然聪明,知道见缝插针。如果此行成功,他不仅能和孙策暂时达成和解,也许能和陶谦有所默契。只要孙策不支持陶谦,仅凭陶谦自己的力量也不能把他怎么样。陶谦真要不识相,他完全可以反取徐州。
  “友若,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这件事不宜张扬,要派一个名声不著,却办事沉稳的人才行。上次赵昱推荐来的吕岱吕定公就不错。”
  刘和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吕岱是谁。吕岱是广陵郡海陵县人,原本在太守府为吏,深得太守赵昱赏识,就推荐到他这里来。他和吕岱接触了几次,觉得此人没什么过人之处,家世、名声都很一般,不像赵昱说得那么优秀,就没有付以重任。现在荀谌提起这个人,听起来似乎不错。吕岱没什么名声,不会引起别人注意,做事还算沉稳,应该能完成任务。
  “友若知人,吕岱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刘和点点头,同意了荀谌的建议。
  第1126章 吕岱
  阎行成亲,忙碌的不仅是阎行,孙策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关东人对西凉人又恨又怕,恨的是他们残暴,怕的是他们战斗力强悍。到目前为止,除了孙家父子,关东人与西凉人交手的纪录都惨不忍睹。韩遂、马腾向孙策低头,派骑兵助阵,这大大增强了豫州人对孙策的信心。孙策既然能击败残暴而强大的西凉人,并将他们收为己用,他应该也可以击败袁绍,守护豫州的和平安定。
  袁绍在世家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寒门甚至普通百姓来说,他的影响力急剧下降。死心塌地支持袁绍的人先后逃离豫州,剩下的人对袁绍并没有太多的认同,谁能在乱世中保护他们,他们就愿意支持谁。与孙策相比,袁绍名声很大,战斗力却不怎么样,几年前,他坐拥数十万大军却被董卓击得大败,这样的人靠不住。
  不少人借着阎行结婚的机会,带上礼物前来祝贺,然后想方设法与孙策见个面,看看有没有机会谋一份差事,混一口饭吃。年初刘和入境时,不少县的县令、县长被杀,留下了很多空缺。没有被杀的又因为与刘和勾结,事后不是逃走就是被孙策杀掉了,最少也要免官,汝南三十七城就有近三十个县的县令、县长要更换。
  孙策每天都要接见很多人,鸡鸣即起,三更才睡,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年轻,如果不是袁权能帮他做睡前按摩,放松调整,他怀疑自己能不能支持到秋后与袁绍决战。
  这一天,他正与陶应说话。陶谦与孙坚同辈,不可能来参加孙策部将的婚礼,所以他派陶应来。上次陶商到平舆来了一趟,与孙策见了面,有一些约定,满载而归,得到了陶谦的赞赏。陶应倍感压力,这次特别争取到了机会,来到平舆,第一时间求见孙策。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战斗对陶谦打击很大,他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入夏以来更是卧床不起。陶商在东海,每天和陶谦见面,有明显的优势,陶应守在武原,没那么方便,总担心陶谦突然去世,自己会错失先机。在这个时候,取得孙策的支持非常重要。即使孙策不亲自参与他们兄弟的争斗,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经历过几次战斗,他自信比陶商更有优势。
  对这种兄弟内讧的事,孙策打心眼里反感,同时他也清楚,如果陶谦死了,陶商、陶应兄弟大打出手,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事。因此,他力劝陶应保持克制,不要兄弟阋墙,让外人从中渔利。当然,他也答应陶应,万一发生这种事,他会主持公道,建议他们兄弟各据一郡。现在徐州也就剩下两个郡国:琅琊和东海,你们一个一个,别争了。至于广陵和下邳,谁有本事夺回来就是谁的。
  陶应反复权衡,觉得这个方案对自己有利,答应了。
  好容易说服陶应,有人来报,外面有一个叫吕岱的人请见,自称是广陵人,是长史张纮的朋友。
  孙策一听吕岱的名字,立刻来了精神。吕岱可是东吴重臣,能拿下交州,稳住后方,吕岱居功至伟。他立刻起身,笑着对陶应说道:“仲允兄,你徐州名士来,一起去迎一下吧。”
  陶应对吕岱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过孙策这么说,他不能不给面子,附和了两句,起身随孙策一起出去。
  吕岱站在门口,面色平静,心里却在打鼓。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着孙策。在门口等着见孙策的人很多,他不知道孙策会不会见他,又什么时候有见他。张纮是有名,他却没什么名。据他所知,广陵人秦松、陈端都是经张纮举荐进入孙策幕府的,他却没有收到邀请,可见张纮并不看重他。他毛遂自荐,效果肯定不如张纮举荐好。
  若不是公务在身,他必须见到孙策,他也不愿意来冒这个险。
  就在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里面走出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人身材高大,龙形虎步,足下生风。另一个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有些狼狈。他正在疑惑,忽见那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扬声道:“广陵吕定公何在?孙策在此,请出来一见。”
  吕岱愣住了,直到孙策喊第二声,他才反应过来,连忙上前行礼。“某便是吕岱,见过将军。”
  孙策一把抓住吕岱的手臂,放声大笑。“定公,来得何其迟也。请进,请进。”说着,拉着吕岱就往里走,连一旁的陶应都给忘了。吕岱被孙策拽着跑,脑子里一片空白,甚至没有注意到一旁请见的人羡慕的目光。孙策拉着吕岱来到堂上,请吕岱入座,这才笑道:“定公刚到平舆?”
  “是,是。”吕岱被孙策的热情搞得晕头转向,还没定下神来,只是连声答应。
  “这一路走来,形势如何,还算安定吗?”
  吕岱想了想,很诚恳地说道:“虽然有些议论,但总体来说,人心安定。能在这种情况下稳住局面,将军极是不易。”
  “哈哈,能得定公这一句,我甚是欣慰。”
  孙策搓着大腿,笑容满面,热情而真诚,一点也不像第一次见面,倒是像久别重逢的好友,让吕岱感慨不已。久闻孙策平易近人,求贤若渴,果然名不虚传。他和赵昱、刘和相处那么久也没见过他们这样的笑容。孙策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聚集众多人才,打下如此基业,的确有其过人之处,难怪张纮这样的名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定公从广陵来?”
  “我从盱眙来。”吕岱有些不好意思,从怀中掏出刘和的书信,双手送到孙策面前。“我奉刘将军之命,前来探望故兖州刺史袁谭,并有事与孙将军相商,怕无由得见,这才托同郡名士张子纲的大名,并非有意欺瞒,还请将军海涵。”
  孙策一愣,随即惋惜地叹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啊。定公机智,令人佩服。不过,你要来见我,不必托任何人的名义。不瞒你说,我早知定公大名,只是一直没机会去广陵。定公有才,如今在刘公衡麾下一定身居显位,我错过了。”
  吕岱感激不已,却没有多说什么。他拱手道:“多谢将军错爱。我这次来,是奉刘将军之命,愿与将军化干戈为玉帛,保一方太平。”
  孙策眉梢挑起,看了一眼陶应。陶应非常紧张。孙策捻着手指,沉吟道:“刘公衡……想求和?”
  吕岱摇摇头。“不是求和,是讲和。”
  孙策笑了,身体微微后倾。“定公以为,刘公衡有和我讲和的资格吗?”
  第1127章 冰与火
  陶应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孙策和刘和讲和,他们讲和,陶家父子就休想收回下邳、广陵了。刚刚看孙策对吕岱那么热情,他一度担心孙策会背盟,现在看到孙策这副公事公办的表情,他心里那块大石头又放下一半。
  至少孙策主观上没有和刘和谈判的意向,即使这个吕岱是他欣赏的人物。想到这件事,陶应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招。为一方君主,不能只埋头于政务、军事之中,还要留心人心。孙策手下有规模超大的细作营,他知道吕岱这个人一定是细作打听来的。作为徐州的主君,他们父子都没听过吕岱,孙策却一清二楚。
  这个吕岱有没有才华且两说,在孙策如此热情的接待下,他还不忘刘和所托,依然一心为刘和做说客,这一点就非常不易。如此忠诚的人却没未能为他所用,真是可惜。
  陶应心情复杂地看着吕岱。吕岱也觉得有些难办,他顺利见到了孙策,孙策的热情让他感动,但孙策对刘和的态度又让他非常不安,要完成这个任务绝非易事。即使他准备充分,此刻也有些惴惴不安。
  “将军,刘公衡的确没有和将军讲和的资格,但刘公衡却有让将军寝食难安的资格。”
  “哦?”孙策拖长了声音,含笑道:“愿闻定公高见。”
  吕岱定了定神,侃侃而谈。刘和占据下邳、广陵两郡,有兵三万余,粮草充足,还有骑兵两千多人。如果他攻入沛国、九江,则孙策右肋不安,难以一心北向。如果孙策主动进攻,则下邳、盱眙、淮阴、广陵诸城足以拒守,就算孙策重兵围困,没有半年无法攻克。在袁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孙策显然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
  吕岱说得不紧不慢,有理有据,他还没说完,陶应已经有些慌了,额头全是冷汗。他觉得吕岱说得有理,刘和能攻能守,孙策暂时没有击败他的办法,对孙策来说,和刘和谈判,先稳住刘和无疑是最明智的做法。可是如此一来,他们父子兄弟的麻烦就大了。
  孙策微微一笑,摇摇头。“定公所言,听起来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恕我直言,刘和只看到那些投奔他的豫州世家,以为豫州元气大伤,却不知道那些人只是豫州身体上的烂疮,他们的离开看似让豫州鲜血淋漓,其实这只是假象,定公一路走来,应该看得很清楚。”
  吕岱沉默不语。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孙策并没有被他的说辞吓住,反而对他的表现有些失望,看似批评刘和,实则批评他,只看到问题的表象,却看不到豫州正在迅速恢复的趋势。孙策说得没错,那些豫州世家的离开对豫州来说并不是坏事,他们只是寄生虫,他们的离开只会让豫州更强大。
  孙策微微欠身。“多言无益。定公,我会用实际行动向你证明刘和是多么不堪一击。现在是六月,离秋收还有两个月。我会在一个月内完成人马调动。刘和如果真心想求和,注意,是求和,不是讲和,在我的人马进入下邳之前,他还有机会。等我军将士有一只脚跨入下邳境,他说什么,我都不会理他,战场上见分晓。”
  孙策端起茶杯,向吕岱点头致意。“久闻定公大名,本该留定公盘桓数日,但事务繁忙,不能久留。希望下次有机会与定公再会。我想,这一天不会太久。”
  见孙策直接送客,根本没有再谈的兴趣,吕岱也只得起身告辞。他出了门,暗自叹息。与孙策见面的时间虽短,感慨却颇多。火一般的热情,冰一般的冷静,居然会如此和谐的集结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若非亲眼所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
  刘和有资格和孙策讲和吗?似乎真的没有。现在孙策下达了最后通谍,吕岱不敢耽误,立刻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说明自己所见所闻,派人送回盱眙,向刘和汇报。他自己则留在平舆,一边以观礼宾客的身份打探平舆的情况,一边等待机会再次与孙策见面,希望能说服他,完成任务。
  吕岱走了,陶应彻底放了心,但他又有些疑惑。“将军,秋后真的要打下邳吗?”
  孙策收起笑容,打量着陶应,半晌才道:“仲允兄,徐州能提供多少人马,多少粮草?”
  陶应又惊又喜。他等的就是孙策这个决定,只是没想到孙策会这么快就下决心了。不过,孙策的这个问题却不太容易回答。行军作战要有方略,用什么样的战术,派多少兵,步卒多少,骑兵多少,作战周期多长,要准备多少辎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不是说打就能打的。现在涉及到两方联合作战,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何况他还做不了徐州的主,必须和父亲陶谦商量。
  陶应很诚恳。这件事我一个决定不了,如果将军有方略,我可以尽快请示,争取全力配合将军的行动。
  孙策夸了陶应几句,让他和庞统等人商量一下作战方略。陶应大喜,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形,这都是孙策把他当自己人看的征兆啊。有了这个基础,配合孙策出战的只会是他,不会是兄长陶商。
  孙策要接见的人很多,陶应不便多留,主动告辞。出了门,来到前庭,在院中等候的王朗迎了上来,对陶应说道:“将军,刚才那个吕定公是谁?”
  陶应说道:“海陵人吕岱吕定公,刘和的使者,孙将军对他很了解,对他非常客气,这才亲自出迎。景兴兄,你听过此人吗?”
  王朗想了想。“似乎听赵元达(赵昱)提起过。”
  陶应有些不悦。赵昱知道此人,不向他们父子推荐,却把这人推荐到刘和身边,果然是逆臣。王朗听说过吕岱,也从来没在他面前提起过,一点也不用心。
  王朗见陶应神情不对,有些莫名其妙,也没多想,接着问起吕岱来意。陶应把刘和要谈判,却被孙策拒绝的经过说了一遍。王朗听完,大惊失色。“将军,你不会听错了吧,孙将军一心筹备对袁绍的战事,他怎么可能腾出手攻击刘和?”
  陶应按捺不住心中的怨气。“景兴兄,你是怀疑孙将军的诚意,还是质疑孙将军的能力?又或者,你想为刘和做一次说客?”
  王朗顿时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期期艾艾地说道:“将军,你这是……何意?”
  陶应也不理他,拂袖而去。
  第1128章 看谁会装
  王朗是东海名士,博学多才,被陶谦礼辟为治中从事,又安排到陶应身边为佐,一直深受陶应尊重。即使如此,他还是自觉屈才,不肯以陶氏父子之臣自居,也不热心为陶应出谋划策,只当这是给陶谦面子。现在被陶应当众喝斥,顿时无地自容,倍感委屈。
  他很想拂袖而去,直接回郯县辞官,王家有产业,可以读书自娱,也可以蛰居待时,他又不差这点俸禄。可是一想到吕岱是为刘和而来,想与孙策谈判,却被孙策一口拒绝,他又不能袖手旁观。
  他立刻去找吕岱,询问详情。
  吕岱也在找王朗。他来之前,荀谌就和他说过,如果不顺利,甚至见不着孙策,他可以找王朗引见。王朗是徐州治中从事,是陶应信任的人,他有办法直接见到孙策。现在谈判不顺利,他死马当作活马医,想找王朗商量一下。
  两人互相交流了一下情况,这才知道现实比他们预想的还要严酷。王朗从吕岱口中验证了陶应所说的消息,确认了孙策的确有攻击下邳的想法。吕岱则从王朗口中知道孙策不仅仅是虚言恫吓,他真的考虑攻击下邳,正在研究作战方略。
  这让他们压力很大。战事一起,东海要提供作战所需的粮草辎重,对东海世家、豪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广陵也不例外,不仅需要提供粮草,还有可能成为战场,如果刘和无法在野战中击退孙策——这几乎不用怀疑——只能守城,那城外的百姓会损失惨重,今年的收成都将被孙策劫走,充作军资。就地取食向来军中后勤补给的最佳途径,这不是仁德与否的问题,凡是将领都会这么做。
  明明可以就地征集,谁会费心费力的长途运输?
  王朗急得直搓手,却找不到破解良策。他本来还能在陶应面前说上话,现在陶应也不理他了,他连陶应都影响不了。至于孙策,在孙策面前,他还不如吕岱有面子呢。他和孙策见过很多面,也没看孙策对他这么礼敬。
  难道我还不如吕岱?念头一起,王朗随即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孙策出身寒微,他招揽的人都是和他出身相近的人,对名士反而不太感兴趣。也许是知道自己名声不够,求也白求,自取其辱,索性井水不犯河水,以保全他的自尊。孙策想招揽吕岱,是因为吕岱出身不高,学问不深,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出众。
  见王朗束手无策,吕岱有些失望。他本为以为荀谌那么推崇王朗,王朗应该是和荀谌一样多智,没想到此人虚有其表,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