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作者:
闪烁 更新:2023-05-05 10:58 字数:3705
四架f-22a被j-20斩落马下,攻击kj-2000的aim-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本空中自卫队能投入更多的战斗机,特别是用来执行对海打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a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a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a。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a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a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四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a迎头并进,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a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a,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aim-120e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a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11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a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a,而pl-11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a。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a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11c。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11b的ws-1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电磁战技术,中国从俄罗斯获得了大批先进军事技术,其中就包括用在t-50原形机上的117s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s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a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a,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s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ws-1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ws-1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装了ws-15的j-20没有参战。
显然,配备117s发动机的j-20在机动性上肯定无法与f-22a相比,甚至比不上采用相同发动机的j-11c。
受此影响,中国空军在使用j-20时,更多的把它当成了防空截击机。
虽然发动机推力不够,但是依靠更好的气动外形,j-20仍然能够达到两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拥有更大的内部油箱,能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以最大速度飞行一千二百公里,远远超过了j-11c。
更重要的是,j-20是一种隐身战斗机,具有j-11c无法比拟的低可探测性。
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j-20的优势非常突出。
从空战的交战过程来看,j-20正是防空截击机。因为f-22a已经遭到攻击,而且仓促发射了导弹,所以就算没有击落四架f-22a,j-20也不会逼近敌机,与机动性能更好的对手格斗。
要知道,防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机完成作战任务,而不是击落敌机。
正确的使用方式,精明的战术与精良的武器,让j-20克敌制胜,而f-22a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出师不利,让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士气大受打击。
f-15j没能取胜也就算了,毕竟这种服役了三十多年的战斗机早已落后,即便进行了三次现代化改进,比起那些近十年才服役的战斗机、哪怕同是第三代战斗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优势可言。
f-22a偷袭不成,反而被对方的防空战斗机全数击落,就太不应该了。
一时之间,连荒川太郎都认为,f-22a无法击败j-20,日本空中自卫队难以夺取战场制空权。
这下,已经起飞的战斗机全部留在了冲绳岛附近。
天亮前,双方没再采取主动行动。
可以说,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的第二轮空战,彻底打掉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信心,让日本空中自卫队丧失了斗志。
只是,海面下的战斗还没结束。
空战结束的时候,“海龙”号刚刚发现来袭的鱼雷。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萨非墨太幸运了,袭来的不是一条性能先进的mk48mod7型重型反潜鱼雷,而是日本自行研制的89式重型鱼雷。
不可否认,在经过数次改进后,89式也是一种很先进的鱼雷。
只是,跟采用热机推动的mk48相比,电动推进的89式鱼雷的射程短得多,特别是在最大航速时,仅有二十公里,即便采用低速航行,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里。
当时,攻击“海龙”号的,正是突前的那艘“苍龙”级。
日本艇长的反击行动很积极,可是在相距近四十公里的情况下,只能让89式鱼雷以三十五节的低速航行。
即便如此,鱼雷逼近“海龙”号的时候,也只剩下不到五公里的航程了。
这点航程,根本无法跟潜艇周旋。
使用诱饵干扰弹之后,“海龙”号开始加速转向,规避逼近的鱼雷。
五点二十二分,在发现鱼雷大约六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听到了非常猛烈的爆炸声,追击“海龙”号的鱼雷在潜艇后方大约一千二百米处击中了诱饵干扰弹,并且以近炸方式引爆了。
紧接着,潜艇官兵又听到一次爆炸声,只不过微弱了许多。
调整航向后,“海龙”号的被动声纳接收到了一些来自海面的噪音,随即判断是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萨非墨吓了一跳,毕竟这里离冲绳群岛也不远。
直到通信军官送来消息,确定飞来的是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而且收到到了由直升机发来的作战命令,萨非墨才松了口气。
显然,击沉最后一艘日本潜艇的就是那些反潜直升机。
命令是由周渝生下达的,“海龙”号不用返回舰队,而是转向前往大隅海峡,继续监视由此进入东海的日本舰艇。
萨非墨没多耽搁,立即命令潜艇转向。
不管怎么样,东海舰队受到的潜艇威胁已经解除,日本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也没能取得战果,“海龙”号没有必要留下来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