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作者:
大罗罗 更新:2024-05-02 15:08 字数:2040
诸葛为义命令诸葛为道和郑国贤一起主持对澹马锡要塞的劝降,同时试探着和印度的威廉皇帝谈一谈「光荣撤退」和「割地赔款」的事儿。
而已经成为「大明自己人」的汉弗来上校,当然就成了往来于两军阵前的最佳人选了。
「汉弗来上校,没想到你还活着......这真是太好了!」
澹马锡要塞的核心堡垒内的司令官办公室内,已经急得团团转的贝尔斯福德子爵一见到汉弗来,就给了他一个非常温馨的问候。
汉弗来苦苦一笑,道:「子爵,说实话,目前你我的处境可一点也不好!」
贝尔斯福德子爵苦苦一笑:「对,你说的对......的确非常不好,我们打输了,帝国苦心经营了一百年的要塞马上就要丢在我们手里了!」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汉弗来说。
「对,对,还有更糟的!」贝尔斯福德子爵一想到自己将会被俘甚至有可能光荣殉国,如果不殉国则有可能在将来上军事法庭,难过眼泪都快下来了。
他又叹了口气,问:「上校,他们是什么意思?是想劝我投降吗?」
「投降?」汉弗来一边摇头,一边取出了诸葛为道的一份亲笔信,双手递了上去,「子爵,您不一定要屈辱的投降,您还可以光荣的撤退。」
「光荣的撤退?」贝尔斯福德子爵伸手接过书信,同时还诧异地看着汉弗来,「这是什么意思?那些中国人想让我交出要塞,然后灰熘熘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印度吗?」
汉弗来摇了摇头,道:「光荣撤退的意思,当然是大英帝国光荣的从印度和马来亚撤出......」
「什么?还要从印度撤出?」贝尔斯福德子爵马上就摇晃起了脑袋,「不,这不可能!汉弗来,你知道的,印度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大英帝国永远也不可能放弃印度!」
第342章 要印度,还是要澳大利亚?
印度,孟买,大皇宫。
“皇帝陛下,皇帝陛下......澹马锡要塞的急电!”
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低头看着纳尔逊侯爵和乔治.义律刚刚拿来的一份由巴罗公司提交新式战列舰设计方案的威廉皇帝听见查理.义律的话,激动的连战列舰方案都不关心了,勐地从自己的椅子上跳起了朝着查理.义律走过去,然后一把抢过对方手中的电报抄件。先是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然后又逐字逐句的再看一遍,看完以后就眉头紧皱了。
纳尔逊侯爵和乔治.义律看到皇帝的表情,就知道澹马锡要塞不好了。对这事儿,纳尔逊侯爵和乔治.义律早就有预期了——马来半岛丢得飞快就已经说明了澹马锡岛的前途。而澹马锡岛上的长波电台故障频频更是不祥之兆!
正因为预计到澹马锡岛可能很快丢失,所以他俩才一再催促巴罗船厂尽速拿出新式战列舰方案。而巴罗船厂的工程师也算是给力,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一个看上去还算可行的3万吨级战列舰的方案。
该战列舰将会采用3万匹马力的蒸汽机当成主机,依旧使用燃煤为燃料。这样的配置,航速当然快不了,不开强压通风也就是20节。
这级战列舰的主炮则选用比较保守的五座双联13.5英寸45倍口径的方案,不过将会首次采取前后背负炮塔的设计,将五座炮台摆在战列舰的中轴线上。这样它们向战舰一侧开火时,就能同时投入10门13.5英寸大炮!
这火力......在已知的战列舰中绝对是第一名了!
另外,巴罗公司还会为预留出升级的空间。一旦14英寸的主炮通过验收,就能安排升级。
这艘战列舰还会着重加强防空和防雷,甲板上安装大量的高平两用炮和高射机枪,水线下安装大量的防雷隔堵,还会设计数百个防水隔舱。以确保这艘战列舰可以承受10枚鱼雷的命中!
这防御,在已知的战列舰中也足以称第一了!
也就是说,这级战列舰是用牺牲动力换取了火力和防御的双优。而且因为3万匹蒸汽机、13.5英寸速射炮都是成熟技术,背负式炮塔的设计也很完美,而且采取相同设计的明军战列舰都已经上战场了!
所以这级战列舰的生产应该也没什么难度,如果马上开工,15个月后首舰肯定能海试,20个月后首舰可以交付,24个月后将会有4-8艘建成.......如果14英寸主炮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开发,那么只要眼前1到2个月,这4——8艘战列舰就能完成换装,到时候航速也许会稍有下降,但是火力将会更加强大!
不过即便采取这个方案,大英帝国也不可避免的要承受20——24个月的海军虚弱期。
本来还指望澹马锡岛可以支持12个月,可是现在......
“澹马锡要塞守不住了......”威廉皇帝叹了口气,“贝尔斯福德子爵已经无能为力了,他麾下的9.2万印度士兵毫无斗志,还受到明军心理战的打击,所以一触即溃了。现在柔佛海峡防线已经完全失陷,澹马锡岛南岸的海防炮台也全部放弃......只剩下要塞核心尚可坚持一二个星期,守军也只剩下了一万余人。”
纳尔逊侯爵和乔治.义律全都大吃一惊。
“什么?只剩下一万余人......这也太快了吧?”
“就是,那些印度人都是干什么吃的?难道他们比猪还蠢吗?就是有9万头猪,明军也得抓上十天半个月吧?”
威廉皇帝没有接这两个人的茬,而是对他们道:“明军在夺取了澹马锡岛的岸防炮台后,并不急于攻打要塞,而是派人和贝尔斯福德子爵接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