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4-05-02 16:45      字数:1859
  刘协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举起手。刘协转身看去,倒是个熟人,正是杨阜。
  杨阜与姜叙一起,率部随刘协入关中,一路上多有接触。受杨修影响,再加上凉州人的身份,杨阜对新政大体上还是支持的。
  刘协点头示意,杨阜起身,先向刘协行了礼,随即又向杨彪行礼,报上姓名、籍贯、官职。
  “敢问太尉,袁绍需要多久才能安定冀州?若是一直不能安定冀州,朝廷是该罢免他,还是提前征他回朝?若是袁绍拒绝入朝,朝廷又当如何处置?”
  杨彪向刘协再拜。“陛下,杨阜所言有理,但事急从权,不宜催迫。臣以为,可以三年为期。时间太短,安抚难以见效。时间太长,又容易滋生问题,养虎为患。”
  刘协还没说话,杨阜又追问道:“若是三年之后,袁绍又改了主意,不肯入朝呢?”
  杨彪回头看了杨阜一眼,有些不快。“三年之后,若袁绍不肯入朝,我当引咎自免,身执戟盾,以讨袁绍。”
  杨阜刚要说话,司空张喜站了起来。“陛下,臣附议。若三年之后,袁绍不肯入朝,臣愿与太尉一起为行伍,决死于阵前。”
  刘协笑了。“难得司空这么勇悍啊。”
  张喜老脸一红。“臣虽老迈,为天下苍生计,不惜一死。陛下,臣自益州起程时,益州牧刘璋及益州豪俊闻说袁绍请降,无不欢欣鼓舞,翘首以盼。陛下若能赦免袁绍,则益州必随其后。”
  刘协盯着张喜看了一会儿,将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进驻关中后,他找个机会问了司徒赵温,确认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的就是张喜。
  毫无疑问,张喜推荐刘繇为扬州刺史不是为了朝廷着想,而是为了袁绍。
  袁绍的后妻就是刘繇的族人,刘繇的兄长刘岱更是袁绍的死党。袁绍逃离洛阳,北上渤海时,一度将家属托付给刘岱。
  他很想质问张喜一句,但现在不是合适的时候。
  刘繇也有条件的向朝廷称臣了,追责张喜,必然涉及刘繇。
  更重要的是,他也想趁此机会兵不血刃的将益州收回来。
  有荆州、益州在手,朝廷钱粮紧张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说话的底气也更足。
  大丈夫不争一时意气,将来再慢慢算账。
  反正以张喜的脾气,急流勇退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三十章 百年树人
  刘协无法拒绝袁绍的议和,却可以在具体的条件上做点手脚。
  对杨彪的建议,刘协提出了一点异议。
  不能直接委任袁绍为冀州牧,只能承认他的渤海太守官职。
  理由有二:一是袁绍的冀州牧从来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二是上一次朝廷的提议中就是如此。没道理袁绍拒绝了朝廷的恩赦,进兵中原,错上加错,朝廷反倒再让一步。
  或是如此,袁绍不肯议和,再打一段时间,是不是朝廷还要让他做三公?
  所以,袁绍必须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称臣,然后再谈是不是要委任他为冀州牧的事。
  这么做,对刘表、刘璋都没什么影响,他们都是得到朝廷承认的,反倒显得朝廷不卑不亢,一碗水端平。
  听了刘协的条件,杨彪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听得出来,刘协有意刁难袁绍,但他们没有理由反对。
  以目前的形势而言,议和显然对袁绍更有利,对朝廷来说,反倒没那么急迫。假以时日,或者干脆放开手脚,天子也能推平袁绍。
  只不过杀亡大一些,名声难听一些。
  既然如此,袁绍没有理由不让步,反而要讨点便宜。
  朝廷不要面子的吗?
  就算他们有心保全袁绍,也不敢做得这么明目张胆,置天子的尊严于不顾。
  逼急了天子,对他们没好处。
  韩遂等人却心中欢喜,只是碍于人言,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杨彪提议,择日再议,给所有人一个考虑的时间。
  刘协答应了。
  他清楚,杨彪是想私下里进谏。公开朝议时,有些话是不方便说的,毕竟还要维持体面,大义不能丢。私下里,利益考虑的成份可以更多一些,更直接一些。
  又商量了几件其他的事,暂时休会。
  刘协刚刚起身离开,杨彪一个箭步,抢到贾诩面前。
  身手之矫健,让贾诩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
  “文和,许久未见,一起喝一杯?”杨彪热情的邀请道。
  贾诩忍不住笑了。他和杨彪认识这么多年了,杨彪还是第一次这么主动。
  “喝茶还是喝酒?”
  “随文和之便。”杨彪不由分说,伸手示意。
  贾诩倒也不好拒绝,与其他人点头致意,跟着杨彪向外走。
  韩遂也想和贾诩商量,见被杨彪抢了先,有些郁闷,只得将伸出的手转向马腾。“寿成,彦明刚送来一些羌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也去喝一杯?”
  马腾无所谓。朝会时,他心不在焉,一句话都没说,点头答应。
  赵温、张喜想跟上杨彪,却被杨彪使了个眼色,硬生生的刹住了脚步,看着杨彪、贾诩有说有笑的出了帐。
  帐中众人看得清楚,心照不宣的交换着意见,然后三五成群的出了门。
  公开的争论告一段落,接下来是不同的派系之间讨价还价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