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章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4-05-02 16:50      字数:1844
  准确的说,他们并非没有出路,汝颍人在朝的很多,安排他们出仕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就是天子。荀彧、荀攸都不想引起天子的反感,所以才不敢轻易接受他们。
  “可是我却觉得,人才从来不怕多。只要应用得当,人才是最大的财富。近的有农学堂的孟建、石韬,远的有西域都护府的荀恽……”
  刘协不紧不慢,如数家珍地说起了汝颍人才。
  不管他是否接受,汝颍人都是这个时代无法忽视的人才团体,他不可能无视他们,也不可能真正的压制他们,只能尽力引导他们。
  事实上,这个引导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难。
  汝颍地区——尤其是颍川——因为地狭人众,天然就有主动求变的基因。
  用后世的术语,颍川是天然卷的摇篮。
  战国时代,法家先从韩国兴起,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所以刘协稍微一引导,汝颍人就跟着调整了方向,在军事、外交、农学、工学等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现在,刘协要将钟繇等人引向交州,引向海外。
  孙策之前已经透露出相关的意向,希望将来出征海外的时候,还能由张昭为相。没有一个施政治民的国相坐镇后方,他在前线的作战也不可能顺利。
  经过渤海德政试验的锤打,张昭更成熟了,应该比当初治理吴郡时更胜利。
  刘协同意孙策的请求,并且更进一步,希望将与张昭一起试行德政的人推向海外。
  钟繇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听懂了刘协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大势所趋,并非刘协刻意针对汝颍人。
  “愿如陛下所愿。”
  “具体到你本人,朕倒是有个想法。”
  “请陛下明示。”
  “司空周公对你非常赏识,希望你能转为监察职,到交州任刺史。律学堂新建,高柔忙得很,况且他施政经验也不如你丰富。如果你愿意加入律学堂,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怎么选,由你自己决定。”
  钟繇略作思索。“臣选律学堂。”
  “不想做官了?”刘协笑道:“周公还希望你能接任司空呢。”
  钟繇笑笑。“臣年过半百,怕是来不及做司空,不如花点心思,为朝廷培养几个将来可以做司空的年轻才俊。再者,臣漂泊半生,老来得子,也希望能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教育子弟。”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一朝顿悟
  刘协哑然失笑,却也能理解钟繇的心情。
  纵使封万户侯,如果没有人继承,终究是场空。
  即使有医学进步,在这个时代,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对人的威胁还是无法忽视。钟繇年过半百,好容易有了儿子,当然还是以保儿子为先。
  况且儿子不是生了就行,还要教。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这一点,刘协知道,钟繇当然更清楚。
  钟毓已经四五岁,很快就要启蒙,长期不在身边肯定是不行的。
  入职律学堂,至少还能离天子近一些,将来儿子考散骑之类的也方便,说不定还能和太子做玩伴。
  两人一拍即合,这事就算定了。
  钟繇愿意入职律学堂,就不用司徒府负责了,可以直接申请,甚至人都不用回渤海,立刻入职。
  解决了自己的前程问题,钟繇放松了许多。告退之后,先去找了高柔,通知即将入职之事,随后又去找周忠。
  周忠忙了几天,难得有空,正准备去拜访刘熙,看到钟繇来,便邀钟繇同行。
  两人并肩则行,再次穿过那条热闹的街道。
  上元节已经过去,百姓的生活渐渐恢复了正常,但大街两侧的店铺门口还有不少灯笼,上面写着各种吉祥语,绘着各种美好的生活图景。
  “听说两位桥貴人很喜欢你的书道丹青?”周忠慢悠悠的说道。
  “那只是意外。”钟繇淡淡地说道:“天子在书道丹青上的造诣远胜于我,只是他不在意罢了。”
  “是么?”
  “有些事,到了一定的境界,一通百通。”钟繇笑道:“我就像一个爬山的人,费了千辛万苦,走了很多弯路,终于爬到了山顶,却发现天子早就在那里看风景了。”
  周忠转头看看钟繇,沉默片刻。“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他还在爬山。”
  “谁?”
  “荀悦。”
  钟繇恍然,又不禁好奇。“周公也知道他的行踪?”
  “他去过南阳,与我见过两面,情况很不好。”周忠咂咂嘴。“怎么说呢,就像疯了一样,不仅将之前读的书都丢了,辛苦写成的文章也烧了。说是之前都是坐井观天,如今见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浅薄。要游历天下,回炉重炼。”
  钟繇吃了一惊。
  荀悦比他还大三岁,现在推倒一切,回炉重炼,还来得及吗?
  再者,半生心血付之一炬,这得多大的决心?
  “他在哪里?”
  “不知道。”见钟繇担心,周忠又道:“你也不用担心,他虽然有点疯,身体却好得很,天天爬山,感觉倒是强壮了不少。”
  “那就好。”钟繇松了一口气,又补充道:“怪不得荀文若只字不提。”
  周忠忍不住笑了两声。“元常,你相信一朝顿悟吗?”
  钟繇想了想。“不信。”